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后,蒙城县委根据党中央《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做好支援前线工作》的指示,在六地委的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支前工作。
为了保证支前工作的顺利进行,蒙城县首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邵光任政委,县长卢锡球任指挥,副县长金石任副指挥的支前指挥部。各区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抓支前工作,区委和区政府分工负责前后方。民工组织以村为单位组成小队,乡组成分队,区组成中队,全县组成一个大队,由县委组织部长巩志明任大队长,并成立了城关、双涧等兵站和转运站。为了加强对支前民工的领导,各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层层动员发动,开展思想教育,明确为谁打仗、为谁支前的道理,并积极开展“耕战互助”运动,使前后方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完成支前任务。
淮海战役中,蒙城县共组织2000余副担架支前,有1万多群众奔赴前线,同时全县共支援各种粮食1000万斤,白布7000千多块,军鞋4万多双,生猪几千头,还有蔬菜、木料等其它物资。时值隆冬,前线大雪飞扬,炮火连天,但支前的干部群众冒严寒踏冰雪,不怕流血流汗,以肩挑人扛牲口驮,手推人抬大车拉的方式,日夜奋战,先后转移多处,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
淮海战役结束后,长江以北地区除几处国民党固守的孤城外,全部成为解放区。1949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共豫皖苏分局根据中央部署,指示各分区要把中原地区变成为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的前进基地。为此六地委给蒙城县委下达了以支援大军渡江南下为中心的三项任务:全党动员,扩大主力;组织常备担架随大军南下;运送粮食和其它物资支援前线。
蒙城县委接受任务后,广泛开展形势教育,宣传参军光荣,很快掀起了参军热潮。双涧区龙泉乡乡长刘光亚动员了20多名青年参军,创造了兵窝子的好经验。六地委分配给蒙城500人的扩军任务,蒙城县以县大队的3个连为基础,集中新参军和上升的区队,先后组建了8个连,每连均有150人。1949年2月,经过整编由县大队副政委张东明率两个连上升到警备四团,县大队留两个连,其余皆上升到十八军和分区部队,很快完成了扩军任务。
组织常备担架随军过江,是一项光荣而又繁重的任务。1949年3月,全县组织了600副担架,有担架员3000余人,编为一个大队,县委任命邵云为政委、杨进芝为大队长、赵增玉为大队副,大队下设6个中队,抽调了部分区乡干部负责各中队工作。担架队组织起来后进行了短时间的集中训练,于3月6日开赴阜阳,编入阜阳地区担架团。随后从阜阳出发,经颍上、正阳关、六安,到舒城休整待命。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千里长江上全面渡江,发起了渡江战役。蒙城担架队除留一个中队在舒城南看守物资外,其余全部随部队横渡长江,进军江南,先到江西景德镇,后又转到安庆江南岸。在执行任务中,全体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奋勇抢救伤员,然后往返一二百里,向后方转移伤员。为减轻伤员痛苦,他们殷勤照顾、细心呵护伤员,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切关爱之情。整个战役期间,蒙城担架队共转运各类伤员500多人,至6月15日圆满完成支前任务,胜利返蒙。
为保证渡江大军物资供应,蒙城县成立了渡江运粮小组,将130万斤军粮于3月13日送到双涧兵站,过秤装袋上船,组织了运输船队,由县里派人武装护送,运往蚌埠移交上级,顺利地完成了支前运粮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