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后期,黄百韬第7兵团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包围在以碾庄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岌岌可危。孙元良的第16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由徐州东援受阻。为解第7兵团即将被歼和徐州被围之危,蒋介石急令李延年、刘汝明指挥第6、第8兵团,由蚌埠、怀远、临淮关地区北上增援徐州;又把黄维第12兵团调出,会同第6、第8兵团驰援徐州。11月8日黄维兵团奉命自河南确山、驻马店地区出发,沿汝南、临泉、阜阳、蒙城、宿县向徐州急进。一个庞大的兵团,带着众多榴弹炮、战车、卡车和辎重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行军, 11月18日,抵达蒙城地区。津浦线以西地区我解放军防御比较薄弱,此时如果黄维兵团闯进来,快速进至徐蚌线,则南可与刘、李兵团会师,北可解徐州之围,东可救黄百韬的命,后果不堪设想。面对严峻形势,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致电邓小平、陈毅, “应到蒙城集中以利机动作战”(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五日)。电令全文如下:
陈邓,并告饶粟谭及刘邓李:
敬午电悉。开封之敌已逃。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以你们全军四个纵队十一个旅(只留九纵一个旅守郑州,秦基伟率九纵主力跟进)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你们则忽集忽分,机动对敌,准备在该区坚持两三个月。此着为敌人所不及料。敌为防我渡江,必从徐州附近分兵南压,亦有可能从白崇禧系统调兵向东。我华野则可能于两个月内歼灭刘峙系统五十五个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十八个师左右,取得大胜。如敌以重兵对付你们,则你们可用暂时分散作战的方法,将全军(十二个旅)分散配置于江、淮、巢、运之间,躲过其压力,以待华野之南下。请你们考虑此案是否可行。最后决定,可待你们到达蒙城以后,如那时认为此策不便,则执行徐蚌作战方案。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亦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一点。你们是否同意出蒙城,及郑蒙间里程多少,望告。
军 委
二十五日三时
军委严令中野二纵、六纵“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务必于15日前赶到黄维前头,阻止其前进,“不得有误”。“动用一切力量,破坏桥梁道路,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一纵在蒙城、宿县间作正面防御”。为此,陈、邓命令中野一纵急行军,于16日夜赶到蒙城。中野二纵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于18日夜赶到蒙城以北小涧集、西阳集,协同一纵堵截黄维兵团。
二、军民联防
严阵以待 蒙城地处淮北平原,南有芡河,北有淝河,中有涡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县城紧靠涡河南岸,有阜蒙、蒙蚌、宿蒙、蒙凤、蒙亳等五条主要公路通向四方,水陆交通方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这次黄维兵团东进北上的必由之路。此时蒙城全境解放,涡河以南是新解放区,政权刚刚建立;涡河以北为老解放区,政权比较巩固,群众觉悟较高,支前积极性空前高涨,为阻击黄维兵团奠定了有利的群众基础。
11月16日,中野1纵主力到达蒙城地区。司令员杨勇率旅团干部经过认真侦察,了解到涡河宽约300米,是阻击敌人较有利的天然屏障。据此,纵队首长决定,依托涡河、淝河天然障碍,组成涡河、淝河两线防御,置重点于涡河北岸,阻滞敌人渡河北进。部署二旅在蒙城小涧东南四里孔家渡口至双涧之间,沿涡河北岸构筑工事,依托涡河天然屏障,组织阵地防御,坚决阻敌向涡河北岸进攻。在兵力部署上,采取重点扼守,以点制面,运用机动力量,适时予以反击的方法。同时,加强对侧翼的侦察、警戒,防敌迂回。具体布署是:第2旅以县城为中心,西至孔渡口,东至双涧镇,约50华里,沿涡河北岸,组织第一线防御;第1旅在沿淝河的河套陈家庄、李瓦房、王店子、韩家庄、陈大庄、板桥集、乌集等地区构筑工事,组织第二线防御,并准备支援第2旅涡河防御战。
布防在涡河、淝河的我一纵第1、2旅进入防御阵地后,首先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密切配合,发动群众和民兵,献木板、挖战壕、筑地堡,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涡北老解放区的广大干群,还组织了运输队和担架队,积极配合部队,进行阻击战的战前准备工作。军民联防,严阵以待。
三、阻击战打响
11月18日,黄兵团18军11师前卫部队迅速控制涡河南岸,这里地形平坦,国民党军发现北岸有共军构筑的工事,即进入战斗状态。当天,敌18军向中野一纵发起攻击,一纵依托涡河北岸顽强阻击。黄维立即调整战斗部署。令第14军由县城东五里许的李草房强渡涡河,对岸是车马庄,这里地形居高临下,便于掩护;第18军由县城西分左右两翼抢渡涡河。其右翼第11师渡河点选于五里堡的李楼,对岸是侯家庄;左翼第118师渡河点选于十里许的孔家渡口,对岸是陈家庄和黄家庄(即黄沟咀)。 县城正面则采取佯攻,以牵制解放军。
初次打阵地防御战,一纵改变过去避实击虚、袭其不意的运动式作战,对敌迎头堵击,利用河川障碍有利地形,构筑阵地、堡垒式防御。由于缺乏经验,一纵50里长线正面防御,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付出很大代价。在 “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面前表现出明显的弱点。18日黄昏,敌第18军11师一部分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侯家庄连续进行四次攻击,遭到1纵2旅8团的坚决抗击,渡河未能得逞。18军转换地点,敌第118师33团两个营和354团一个营,强涉涡河,向陈庄、黄庄攻击。我黄家、陈家阵地处于防线最西端,只有8团一个侦察排警戒,防守薄弱,故战斗不久,均被敌占领。第2旅侦察连首先向敌反冲击,因敌众我寡连续反击三次均未奏效。午夜,在最东端双涧集阵地坚守的 2旅主力到达,对敌展开猛烈的反击。19日2时,2旅4团首长率部以突袭手段,令第3营向黄家之敌,第2营 5连向陈家之敌反击。部队不顾伤亡,以勇猛的动作,迅速突入村内。第3营营长在突破口附近被敌炮弹炸成重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团长晋士林进村指挥战斗,刚到突破口西侧,就遭敌火力袭击,当即牺牲。部队在失去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发扬独立作战精神,与敌展开了激烈的村落战。团作战参谋进村后,主动指挥部队,攻占了村子的北半部,并封锁了村内主要路口,俘敌400余人。敌再次疯狂反扑,用喷火器烧我占领的草顶房屋。部队伤亡越来越大,仍英勇奋战。第11连干部全部负伤后,卫生员郭敏挺身而出,指挥全连继续战斗。拂晓,团政委郑鲁又进入村内指挥战斗。此时,敌已增至一个团以上的兵力,我伤亡较大,只得改为扼守阵地,逐屋后撤。战至19日15时,只控制村东一处院落。后奉命撤出战斗。郑鲁同志在率部撤出战斗的途中不幸身负重伤,流血过多牺牲。
城东15里王套楼阵地正面河道较窄,水浅可以徒涉。我三团在此构筑牢固的阶梯式防御工事,后方布设便携式60炮压阵。敌14军一部先以整连级建制渡河,后以整营级、整团级部队建制强渡,均受到我强劲火力阻击,河滩上尸横遍野,阵地始终控制在我手中。19日17时许,敌14军一部,又从县城东李草房附近强渡过河,突破占领我第5团第3连阵地车马庄。这时第3连又对敌进行反冲击,因遭敌炮火和喷火器的攻击,反冲击受挫。部队便依托有利地形,继续阻击。黄昏,敌突破黄家、车马庄后,使我沿河北之全线失掉作用,被迫转移至淝河沿岸的第二线防御阵地。我军主动撤出战斗后,黄兵团工兵收集河滩上遍野尸体填没河道,在王套楼庄河面堆起两座10余米宽的死人桥梁,供黄兵团辎重及重兵快速过河。
我淝河二线防御阵地,1旅扼守板桥、乌集地区,2旅扼守唐集以北的张庄、韩庄,20旅在两者之间的陈大庄防守。
20日12时,敌14军向板桥方向推进,与第1旅警戒分队接触。板桥以西,敌若干小分队也与第1旅、20旅作侦察性接触。敌18军军长杨伯涛感到这次在涡河一线与解放军作战于以往不同,首遇阵地堡垒战,似有大打硬仗之势,以主宰战场。他向黄维建议:应迅速调整部署,站稳脚跟,把拳头抱起来,瞧准目标再打下去,以应付严重情况。黄维接受了他的“核心机动”的作战建议,命令各部互相策应,如此逐次跃进,稳扎稳打。整个兵团抱成一团,滚动前进,让解放军抓不住空隙,无法分割歼灭。
21日7时,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板桥1旅防线攻击,被击退,敌伤亡700余人。10时,敌空、炮火力配合继续向板桥阵地轰击。在乌集、唐集方向,敌人的攻击也被击退。14时,黄维再次令14军以三个团的兵力向一纵板桥集阵地猛攻,并用重炮和火焰喷射器摧毁解放军阵地。一纵以劣势武器顽强防御,阻击了整整一个白天。 21日19时,中野1纵胜利完成了阻敌三天的任务,奉命撤出战斗,转移至宿县五沟集以北的浍河沿岸布阵。至此,黄维兵团已开始进入我军布置的口袋阵,继黄百韬兵团于22日被歼之后,一场集中兵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幕已经拉开。
淮海战役蒙城涡河、淝河阻击战,中野一纵以劣势武器、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付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牢牢扼守住阵地,迟滞了黄维兵团的东进北上步伐,为中野争取了宝贵的4天时间,是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关键。11月24日,黄维兵团艰难北上至浍河之南平时,被我包围在双堆集。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黄维兵团步步进入中野预设的囊形阵地,淮海战役由此进入第二阶段--聚歼黄维兵团。
蒙城史志研究室 李克影
征引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25页。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88页。
《中国的1948年》 刘统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淮海战役》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